情緒教養—從嘗試理解開始
2022-09-11
很多時候孩子跟我們說著他的困擾,我們常會忍不住和孩子講道理,去說服孩子這其實沒什麼好煩惱的,期待孩子能趕快脫離現在的感覺。
很多時候孩子跟我們說著他的困擾,我們常會忍不住和孩子講道理,去說服孩子這其實沒什麼好煩惱的,期待孩子能趕快脫離現在的感覺。
心理師與孩子的初次見面,大多起始於家長的行動,但要如何把孩子帶到心理治療空間,其實需要家長的一些鋪陳,這裡和大家分享幾個原則:
「老師,他在家都不肯收玩具,只有在這裡才收!」孩子不想配合生活規範時,我們當下可能會有很多的情緒和想法,像是「又來了!就是故意的吧!」、「爲什麽都講不聼啊?明明早療課都會收玩具!」、「現在不糾正他,以後不就更難教了......」,而這些擔心、挫折、煩躁,都可能會迫使我們急著解決問題,開始想著「下一步」,究竟要如何説服孩子乖乖就範。
在大部分成人心理治療/諮商中,「對話」的確是常見的進行方式之一,但兒童的口語表達能力相對有限,可能較困難清楚的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。因此,在兒童心理治療中,心理師會更多的以「非語言」方式工作,像是透過遊戲、藝術創作、沙遊等,都是很好的治療媒介,讓我們能跳脫成人慣有的言語和邏輯思考框架,更貼近孩子乃至整個家庭所遇到的困境。
在早療工作中,遇到許多家有發展遲緩兒的家長,除了日常生活照顧,也要帶孩子四處上早療課,長期下來無疑是非常勞心勞力的。
在早療領域中,常見有物理、職能、語言、心理等療育課,知覺動作功能由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師負責,口語溝通由語言治療師負責,而認知與社會情緒功能訓練則是心理師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