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,開始嚎啕大哭時,父母急著想要孩子好好用説的,想讓孩子知道哭泣無法解決問題,更重要的是無法提供協助時,這種感覺往往也會讓自己感到焦慮,無論是旁人的側目,或想要安撫孩子的心,都容易讓我們急著説服孩子,而那些沒説出的好意其實是:「我好希望你停下來,不然我不知道要怎麽幫助你。」

離婚,是一段關係的結束,對家庭而言也是一種新的關係模式的開始,而要讓孩子瞭解這個改變,往往也是父母難以開口話題,又可以怎麽做,才能陪伴孩子更好的適應呢?

如果孩子總是易怒暴躁,尤其對權威者(家長或老師)角色充滿敵意、總在挑戰規則與秩序、有意激怒他人、好爭辯、有强烈的報復心態與行爲,反映孩子可能有對立反抗表現。
在實務工作上,我常遇到家長充滿挫折的來到面前,不理解孩子怎麽像個小刺蝟,總認爲大家都針對自己,能編出很多新花樣來破解大人的規定,巧妙地逃避自己的責任。

最常把「不要」挂在嘴邊的時期,就是被稱作貓狗嫌的2-3歲,是人生第一段叛逆期。孩子透過自主探索世界,測試自己對周遭事物的掌控度,嘗試自己做決定,「自主」即是這個階段重要的發展任務。

如果孩子情緒強度還沒這麼高,可能開始皺眉、握拳、音量大增、說一些不好聽的話、撇頭不說話,這時候同理與反應孩子的需求、關心孩子需要什麼協助,可能都還派的上用場。
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