允許孩子的情緒,比急著解決問題更重要
文/ 魏凱雁臨床心理師
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,開始嚎啕大哭時,父母急著想要孩子好好用説的,想讓孩子知道哭泣無法解決問題,更重要的是無法提供協助時,這種感覺往往也會讓自己感到焦慮,無論是旁人的側目,或想要安撫孩子的心,都容易讓我們急著説服孩子,而那些沒説出的好意其實是:「我好希望你停下來,不然我不知道要怎麽幫助你。」
當孩子有情緒時,我們過去被養大的經驗,有時也容易默默的在這時跳出來,影響著我們的回應方式:也許是權威的姿態大聲喝止,給孩子一場震撼教育,也許是好言相勸,希望孩子能理性溝通,也可能是不發一語的離開現場。
不止一次在治療室中,看見孩子明明言語和動作中都充斥著憤怒,卻一直堅稱沒有生氣,明明語氣中盡是失望,眼淚都快掉下來了,卻堅持自己沒有難過。慢慢的聽著孩子的故事,發現原來孩子在身邊的大人、同學的話語中,學會的道理是:「不可以哭,不能解決問題,而且很丟臉」、「不要害怕,怕也沒有用,而且根本不可怕」、「不要生氣,別人不喜歡」。很無奈的是,情緒並沒有因此而消失,當孩子壓抑情緒,越努力告訴自己要忽略它,情緒卻像是住進了心裡的一角,慢慢的堆積。
事實上,每個情緒都有存在的意義,雖然正向情緒更受歡迎,但負向情緒也有著重要的功能。舉例來説,害怕讓我們對潛在的危機更警覺,做事更加謹慎;生氣讓我們能適當捍衛自己的權益,也擁有釋放的管道;悲傷是關係中重要的連結,讓我們能理解他人,也能理解自己的需要。
因此,當情緒還沒有被理解,就被急匆匆的趕走,孩子甚至可能搞不清楚那個感受是什麽,只知道好像是「不好的東西」,可是情緒好滿,只好先把它藏起來。久而久之,有的孩子學會了壓抑,有的學會否認情緒,有的相信擁有這些情緒的自己不被喜歡,很遺憾的成了一個個令人心疼的故事。
【該怎麽做?】
我們都需要練習「允許孩子的情緒」,當看到孩子像着火的球,分分鐘就要燙傷人,發現孩子的情緒可能是「生氣」、「難過」以外,接下來要做的就是,試著讓孩子知道「你理解他的感受,生氣是可以的」。
這時請先緩一緩,不急著説服孩子「這些感受根本沒什麽」,因爲它們真實的存在著,就算理由在成人聽來再荒謬,感受都是真實的。孩子在試著用眼淚、動作、聲音、片段的話語表達著情緒和需求,我們可以陪伴孩子適當的宣洩情緒,因爲唯有在情緒得到釋放後,才是解決問題的時機。
當孩子正在情緒風暴中,讓我們一起練習在旁陪伴,允許情緒的發生,讓孩子知道無論他有著什麽情緒,都是可以的。